《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暨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系列活动精彩回顾

2023年3月18日至5月7日,《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暨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巡展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举办。展览是由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联合发起的公益性质展览,由斯巴诺萨创意设计承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别支持。展览期间举办了五大主题活动,目前各项活动都已圆满完成。

大师讲座系列活动一《密技探访——敦煌壁画画法研究》

3月26日,第一场大师讲座系列活动邀请到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马强先生,带来《密技探访——敦煌壁画画法研究》主题分享,通过湿壁画和敦煌壁画的特点比照以及敦煌壁画的临摹实践研究,向来宾阐释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壁画临摹是一门学问,既要求临摹者不断地去触摸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壁画原作的历史特色,又需要临摹者熟练地掌握工艺流程和技巧,才能真实再现壁画风貌,体现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

讲座中简要追述了敦煌壁画临摹的历史,壁画临摹的画材以及不同画材的特性。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壁画临摹流程繁复,敦煌壁画的临摹自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临摹工作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其中,为了保证临品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敦煌研究院探索建立了一套以文物保护为本的科学临摹体系,尤其提出了在整个临摹过程中必须深入探讨、研究和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即线描、敷色、传神。这些工作需要临摹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材料和技法对临品最终呈现的效果至关重要,但又不是构成临品的全部。如何让临品达到传神的效果,让今人通过壁画可以对话古人,则需要临摹者长期的沉淀。马强讲述了老一辈壁画临摹大家身上令人敬佩的专业精神和优秀的职业习惯。他回忆起了已故画家李其琼先生当年临摹莫高窟第254窟时的情景:不断地画,又将画好地线条一遍一遍地洗,往往一条线要花费1个多小时,只为最终凝练出最满意的线描;不同的岩彩色要用不同的笔,每一支毛笔都要保持干净。同时,壁画临摹又需要深厚的基本功训练,他强调,时间终会证明,段文杰、李其琼等老一辈美术研究者对传统技法的实践和坚持是正确的!

大师讲座系列活动二《数字敦煌和敦煌数字化保护》

3月31日, 第二场大师讲座系列活动《数字敦煌与敦煌数字化保护》主题活动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成功举行。活动由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理事长王海主持,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马岩松、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终身教授汪悦进共同参与。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与科技正不断互相渗透,科技融入文化艺术的抽象与色彩,文化魅力又与科技的理性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然成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对于敦煌文化来说,敦煌石窟以及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利用,是近年来敦煌文化保护的重点方向。

图像的采集和拼接是数字化的重点工作。“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壁画,需要拍摄几千张照片,经过拼接,再生成原壁面四倍大的数码壁面。”工作量浩大,内容繁复,一幅完整的壁画数字化可能要“采集一年,拼接三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说道。“‘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敦煌的数字化不但能够将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不能够踏足敦煌亲自游览的人们,观赏、体验、研究敦煌文化。”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在演讲中提到:“GPU已经在古文化领域有这多种应用,比如古文献的数字化、文物的三维重构、环境模拟与重建、交互式体验、数字人表演艺术、数字向导、数字展厅、文化内容生成等。古文化数字化的数据也呈现多模态形式,目前已有文本、图像、三维模型、视频等形式。摩尔线程愿提供技术赋能大模型为敦煌文化研究与传播带来新范式。”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马岩松此次为大家分享了他的敦煌数字图书馆概念设计方案。“凭借着对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感动,在茫茫隔壁上一座座沙丘,具有强留的流动感,夕阳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沙漠中的建筑,应拥有戈壁荒凉与厚重之感,如同雅丹地貌坚实的岩体般,拥有破土而出的俩灵感,和无惧时间流失的永恒之感。”

“窟穴这种空间是人类想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进入窟穴中,人进入冥想状态,感官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自身,是很有趣的体验。石窟的设计背后东西很多,有个整体编码,编码背后有自在的逻辑。”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终身教授汪悦进说道。

除此之外,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理事长王海(主持)、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及合伙人马岩松、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终身教授汪悦进共同进行了圆桌对话,结合各自领域分享了对数字敦煌与敦煌数字化保护的理解。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字化探索,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作为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数字技术让敦煌文物走出洞窟,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并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数字化共享,让敦煌石窟承载的璀璨文明及珍贵历史传播至世界各地。

大师讲座系列活动三《敦煌石窟考古百年》

4月8日, 第三场大师讲座系列活动《敦煌石窟考古百年》,邀请到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与来宾分享敦煌石窟考古的历程与主要成果。在活动中,张小刚所长讲述了敦煌石窟考古百年历程与成果,及其对于中国石窟寺考古的意义。

从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开始,敦煌石窟经历了斯坦因等国外探险家等的记录与盗掘行为,40年代张大千、向达、夏鼐等中国学者对敦煌石窟进行临摹、调查和考古学研究,到1944年以常书鸿为所长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考古工作蓬勃发展,有夏鼐的《漫谈敦煌千佛洞与考古学》,宿白的系列讲座《敦煌七讲》等。2011年,樊锦诗院长主持编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融汇了考古、历史、美术史、佛教、测量、计算机、摄影、化学、物理学、信息资料等多学科的手段,成为石窟寺考古报告的范例。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最后,张小刚所长介绍了敦煌石窟的发掘经过。1963-1966年和1979-1980年,工作人员两次对莫高窟底层洞窟窟前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88-1995年,对莫高窟北区洞窟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清理发掘,为了解莫高窟的全貌和营建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突出的考古工作,使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中唯一的石窟寺遗址。

张小刚所长以高屋建瓴的视角、丰富充实的文图资料和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敦煌石窟考古的历程与主要成果,讲座内容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百年考古,百年敦煌,正是一大批中国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筚路蓝缕、夜以继日的工作和努力,敦煌石窟才得以被保护、传承和深入研究,为我国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并推动了灿烂的敦煌文化遗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大师讲座系列活动四《全球华人家族传承密码》

4月22日,第四场大师讲座系列活动《全球华人家族传承密码》,邀请到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理事长王海博士,讲座从全球华人家族可持续影响力投资(慈善事业)的视角展开主题分享,同时清晰的阐释了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的主旨与使命——基金旨在针对敦煌和莫高窟在全球华人中的推广和传承;针对中华传统文明在全球青少年中的人才培养和交流;针对莫高窟艺术文明在数字化方面的保护和传播;面向华人建立全球文化传承基地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敦煌莫高窟有732个洞窟,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首位。敦煌莫高窟得缘于佛法。敦煌是当年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佛法传入中国的途径之地,但莫高窟的有名并不仅仅因为佛法,更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和世界文明的大聚合。它是目前全球唯一现存的四大古文明的汇聚地,是千年以来人类文明的缩影,是人类历史最全面的记载,它超出了美学的范畴,更达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高度。保护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华民族传承的使命,而保护的手法是数字化洞窟的保护。用10亿次高清像素的数字技术将洞窟逐一数字化扫描下来,再进行数字化复原,而这些独一无二的数字化资料和版权,对于保存和二次展现方面,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和空间要求。在此背景下,“敦煌莫高窟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和运营,成为了保留和展出732个洞窟的全部数字艺术品的重要承载。而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的使命就是号召更多的全球华人家族通过可持续影响力投资(慈善事业),加入到敦煌数字化保护的行列中来。

大师讲座系列活动五《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古历史与中古社会及《态度·敦煌》阮咸大师冯满天音乐会

4月27日,第四场大师讲座系列活动《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古历史与中古社会及《态度·敦煌》阮咸大师冯满天音乐会如约而至。

此次《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古历史与中古社会主题讲座,是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先生主讲。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画面的解读,揭示中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古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见证者,更是中古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者。莫高窟壁画虽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但是,如果我们揭去宗教的面纱,就会发现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因此,有人把莫高窟称为“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

“茫茫大漠谣,悠悠敦煌曲。”敦煌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世界艺术博物馆,既有繁盛至极的艺术文物,也有绮丽绚烂的敦煌遗音。

除了主题讲座外,作为本次《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公益巡展的收官活动之一,阮咸大师,阮咸艺术传承人、中国传统文化修复师,阮咸演奏艺术家冯满天先生,于敦煌壁画前献上了独一无二的《态度·敦煌》音乐会。从敦煌的音乐世界中开启了一段关于敦煌阮咸的音乐疗愈之旅。